职场如江湖,有人焦虑内卷,有人佛系躺平,而有一群人却早早“想开了”—他们既不盲目追逐,也不消极逃避,而是以一种更通透的心态面对工作与生活。
最近在网上刷到一个分享。网友讲述,自从辞职后,像收到了否极泰来的神秘暗示,生活一下子顺遂起来。之前日子难熬,身心俱疲,长时间的工作高强度运转,最终把身体彻底拖垮了。纠结很久,决定停下脚步休养生息,于是提出离职。
谁能想到,之前做的工作竟有了其他的机缘!有时候真的是这样,想开之后,退一步,职场的道路反而变得顺畅无阻。这两年,大环境不好,大家在职场上都走得磕磕绊绊,或许正是因为这份艰难,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,想通了生活与工作的真谛。
广告人马吐兰在社交平台分享了自己离职创业后的趣事。她等PPM方案时,她本想在家待着,可想到是2025年首个周末,决定出门撞撞运气。在从没去过的停车场,她偶遇相识多年却没加过联系方式的同行,成功建联。她感慨要听从内心指引,主动转动命运齿轮,之后见招拆招就好。
有个朋友上班压力大,靠网上吐槽、或找朋友倾诉来宣泄情绪,把这当作“电子榨菜”,起初觉得能缓解压力、找到共鸣。可某天突然意识到,自己陷入了“受害者联盟”,无尽吐槽无法改变领导、同事或甲方,反倒让自己顾影自怜。心理学家李中莹指出,受害者心态是情绪问题成因之一,长期如此,个人价值会依附他人认同,情绪也被他人左右。想通后就会明白,注意力在哪,生活就在哪。如果工作只剩消耗,那就果断翻盘清盘,重新开始。
新来的员工,因工作任务分配不均私下吵起来。奇怪是,没人乱嚼舌根看热闹,大家只嫌她们吵,且避而远之。两人不管找谁都无人打理,结果被领导发现,叫去谈话。这件事领导不得不出面处理,但大家心里都清楚,职场里向来是⅓的人做事,⅓的人混日子,还有⅓的人在拖后腿。为做多做少争吵根本没必要,尽力就好。工作不是为了改变所有人,能对自己的职业负责才是关键。
工作这几年,我总会成为“拼单同事”。只要同事提议点什么凑单,我准会答应,即便我根本不想。我也清楚,人家找我不过是主要满足自己的需求。我以前,觉得给别人“搭便车” 能赢得好感,就总把自己需求放一边,甚至干脆压抑需求。但真正成熟的人,不会为了迎合同事委屈自己。像《一路繁花》里,李小冉为省钱提议不吃午饭,点餐时还阻拦刘晓庆加鱼,刘晓庆却坚定回应:“我一个人还要吃一条。”说完就让老板娘上菜。工作里,碍于场合,我们难免要做些妥协,但想通的人,不会习惯性委屈自己,而是会正视自身需求。
本文部分素材来源于智联及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私信,我们会尽快处理,谢谢